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2021-04-19 11:35:30 字數 1996 閱讀 7816

此一以羅喉為白道升交點、計都為月亮遠地點的說法,亦曾隨留學僧傳入日本,現今日本尚存有兩幅早期以九曜位置佔算星命的天宮圖,年代分別繫於西元1113及2023年,其中羅、計的躔度即依類似《七曜攘災決》的方式推步。

第八世紀末,嘗造《符天曆》行於民間的術者曹士蒍,相傳著有《羅計二隱曜立成曆》一書。《宋史‧藝文志》中亦出現《符天九星演算法》及《符天九曜通元立成法》等相關書名。後周世宗(954-959)時,王樸更嘗在進《欽天曆》的奏表中稱,九曜長久以來已變為「注曆之恆式」。由這些證據,可知羅、計兩曜在唐末、五代時,應已相當受官方及民間曆家的重視。

至於四餘中的月孛及紫氣兩曜,傳入中土的時間則稍晚。據明代邢雲路所稱,四餘均出自《都賴聿斯經》,貞元(785-804)初,此書中推十一星(指四餘及七政,又稱為十一曜)躔度的天竺曆術,始由婆羅門俊士李弼乾完整譯出,但其中的推月孛之法,則早在一百多年前即已由李淳風(602-670)引入。此地方稱的《都賴聿斯經》,或已佚,應即《都利聿斯經》的異名同書,因據《新唐書‧藝文志》中的記載,後者凡兩卷,為都賴(指西域康居城的都賴水)術士李彌乾於貞元中傳自西天竺,並由一名為璩公者譯成漢文,而此一李彌乾應與邢雲路所稱的李弼乾同為一人。

邢雲路對月孛傳入中土的說法,不知有無確實的證據,經查題為李淳風所著的《乙巳佔》、《乾坤變異錄》及《玉曆通政經》等書,或李淳風所編製的《麟德曆》中,均不曾見有隻言涉及四餘。且在其它第

六、七世紀的曆算或術數文獻中,亦均不曾見有涉及月孛及紫氣的內容,故保守一點的說法,四餘中的月孛與紫氣兩曜,或許同是在李彌乾之時始傳入中土的。

四餘之說,最初或僅在民間流傳,以為佔算吉凶之用,此故在《宋史‧藝

四餘之說,最初或僅在民間流傳,以為佔算吉凶之用,此故在《宋史‧藝文志》中可見到《五星六曜面部訣》之類的書名。在官方所使用的曆法中,一直到明代的《大統曆》,始正式出現推步四餘的術法。相傳在金趙知微所重修的《大明曆》中,亦有推四餘法,惟在元初造曆時失傳,但明末耶穌會士羅雅谷(jacques

rho; 1590-1638)嘗駁斥此說,稱:

夫金、元相去未遠,元初本承用金曆,何遽失傳?則是趙知微之猥濫如此,術及《轉神曆》皆俚鄙不經,殆耶律楚材、王恂、郭守敬諸人所諱也,何足述哉!

自印度傳入的四餘,至遲在第十一世紀時,其定義開始發生改變。如北宋沈括(1031-1095)的《夢溪筆談》一書,在討論日、月食成因時,嘗敘及羅、計曰:

黃道與月道,如兩環相疊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則日為之蝕;正一度相對,則月為之虧。雖同一度,而月道與黃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黃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乃相陵掩。正當其交處,則蝕而既;不全當交道,則隨其相犯淺深而蝕……交道每月退一度餘,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故西天法羅喉、計都皆逆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初謂之「羅喉」,交中謂之「計都」。

在此,沈括直指羅、計兩曜為黃、白兩道的兩個交點。至於前引文中的「二百四十九」之數,李約瑟(joseph

needham)博士以為應是「三百四十九」之誤,他將「凡三百四十九交而一期」釋作乃指交點年的長度為349日,但此說似嫌牽強,因原文中所稱的「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乃指的是「交道(黃白交點)」以每月一度餘的退行速率,在經過249個交點月後,又回到原位置的現象,而與交點年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元代民間學者趙友欽所撰的《革象新書》一書,更嘗明確地定義四餘,如以羅喉為降交點(由黃道面之北向南通過黃道之點,古名初交、正交、天首或陽曆口),計都為升交點(由黃道面之南向北通過黃道之點,古名中交、天尾或陰曆口),其文曰:

月行不由黃道,亦不由赤道,乃出入黃道之內外也。北有紫微垣,帝座居之,故北曰內、南曰外……月道與黃道相交處在二交之始,強名曰羅喉;交之中,強名曰計都。自交初至於交中,月在黃道外,名曰陽曆,乃背羅向計之處也;自交中至於交初,月在黃道內,名曰陰曆,乃背計向羅之處也。

同書中亦詳載月孛及紫氣的行躔,稱:

夫月孛者,是從月之盈縮而求,盈縮一轉該二十七日五十五分四十六秒,月行三百六十八度三十七分四秒半,孛行三度一十一分四十秒半,以黃道周天之度併孛行數,即月行處也,大約六十二年而七週天,太陰最遲之處與其同躔。夫紫氣者,起於閏法,約28年而周天,《授時曆》以一10日八十七分五十三秒八十四毫為歲之閏,紫氣則一歲行一10三度五分四秒六十毫八十芒,兩數比之,乃加二之算,28年10閏,紫氣周行12宮,亦加二之算也。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黃一農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大綱 一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二 四餘在術數中的應用 三 耶穌會天文家對四餘的態度及其所引發的爭辯 四 結論 一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中國古代天文 術數中的四餘,多與日 月在天球上的視運動相關,但在自印度傳入之後,其定義漸生變化。四餘中的羅喉 ...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若以現代的天文術語表示,此書中即定義月孛為月球繞地橢圓軌道的遠地點 月行最遲之處 顯然此時中國四餘中的月孛已將原先印度傳來的計都取而代之了。至於紫氣一曜,曆家多以為與閏餘相關,因約28年有10閏,故定義紫氣每28日行一度,亦即每28年行一週天。由於紫氣為四餘中唯一無天文學上具體相應意義者,故後世亦有...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七政曆 在清初一直僅頒於直隸八府而不曾廣頒各省,而民間射利之徒為因應社會的需求,乃印售所謂的 便覽通書 以供術家使用。由於當時民間所印的 通書 中,許多內容仍依據傳統舊曆的規則,使用新法的欽天監為杜絕此一現象,曾於康熙10九年正月奏請全面頒行 七政曆 上因問大學士李霨的意見,李氏對曰 頒行亦無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