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2021-04-16 08:04:48 字數 2035 閱讀 9432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黃一農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大綱】:

一、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二、四餘在術數中的應用

三、耶穌會天文家對四餘的態度及其所引發的爭辯

四、結論

一、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中國古代天文、術數中的四餘,多與日、月在天球上的視運動相關,但在自印度傳入之後,其定義漸生變化。四餘中的羅喉(rahu)及計都(ketu)均為梵語的音譯,傳說羅喉本為統領眾魔的龍,曾與天神們聯合對抗惡魔ananta,但在高奏凱歌之際,他卻趁大家不備,偷喝了聖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陽和月亮看見,就向眾神告發,於是天神vishnu趕去奮力將羅喉的頭切下,然而此時聖液已在羅喉的體內發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體般永恆不滅,自此羅喉的頭以及他的身體─計都,即成為日、月兩曜永不妥協的敵人,只要環境許可,他們即試圖吞噬太陽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現象,而計都的尾巴有時亦會以彗星的形貌出現在世人之前。

在中國,羅喉之名通常均以為最早見於唐開元六年(718)瞿曇悉達奉詔所譯的《九執曆》,所謂九執即九曜,指七政(日、月、五星)及羅喉、計都兩隱曜。開元八年,南宮說奏稱在己所編修的《九曜佔書》中,必須量校星象,故請造渾天圖,玄宗許之。南宮說為當世著名的天文家,稍後曾治《乙巳元曆》,並擔任過太史丞。由《九曜佔書》的書名,可知羅、計的躔度及其星佔意義,應已漸為當時的中土天文家重視。另一位著名的天文家僧一行(683-727),相傳更曾大量引進佛經中以羅、計佔算吉凶的術法,如在《續藏經》所收題為一行撰著的《梵天火羅九曜》、《北斗七星護摩法》及《熾盛光要法》中,即細述如何在隱密處畫形供養此兩曜以禳災。

由西天竺國婆羅門僧金俱吒所撰集的《七曜攘災決》,是在第九世紀初被譯介入中國的,此書中對羅、計兩曜曾提出相當具體的定義,曰:

羅喉,遏羅師者,一名黃幡,一名蝕神頭,一名複,一名太陽首。常隱行不見,逢日月則蝕,朔望逢之必蝕,與日月相對亦蝕……對人本宮,則有災禍,或隱覆不通,為厄最重。常逆行於天,行無徐疾,10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一度10分度之六,一年行10九度三分度之一,一年半行一次,十八年一週天退十一度三分度之二,凡九10三年一大終而復始。

由其中「逢日月則蝕」的敘述,我們可推斷此書中應是以羅喉為黃道與白道相交的兩點之一。

由於地球的赤道部分較為鼓起,故會對月亮的執行軌道產生攝動(perturbation),而導致黃、白交點的連發生轉動,其方向則與月繞地的公轉方向相反,此即現代天文學中所稱的交點退行(regression

of the nodes),而其週期即所謂的章動週期(nutation

period),今測約為18.61年。此一黃白交點向西退行的現象,早在東漢末年就已由劉洪所發現,劉洪以為此點乃依每27683/1488

(=18.60417)日退行一度的均勻速率運動,亦即一週天約需18.60年。而《七曜攘災決》中所稱的「一年行10九度三分度之一」,相當於一週天18.62年,此與章動週期相當接近,更證實羅喉確為黃白交點之一。又據該書中所記元和元年(806)之後共93年的羅喉躔度推斷,當時乃定義羅喉所在為黃、白道兩交點中的升交點。

在《九執曆》中,羅喉又被稱為「阿脩」,此曆以顯慶二年(657)二月初一日為曆首,其中記阿脩的執行週期為6794日(約合18.60年),並稱阿脩在曆首時乃位於「五相二十四度四十分」,由於一相即30度,故約合黃經174.7度,經以現代天文知識回推白道升交點的位置後,發現其在曆首的平行黃經(mean

longitude)應為175.9度,顯然此曆亦是以羅喉為白道的升交點。又,我國古代雲南□族所使用的印度系統曆法,同樣是將羅喉定義成白道的升交點。

至於計都的形性與行度,《七曜攘災決》中稱:

計都,遏邏師,一名豹尾,一名蝕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陰首。常隱行不見,到人本宮,則有災禍,或隱覆不通,為厄最重。常順行於天,行無徐疾,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三度10分度之四,九月行一次,一年行四十度10分度之七,凡九年一週天差六度10分度之三,凡六十二年七週天差三度10分度之四。

由其中「常順行於天」一語,知當時所定義的計都應與黃白交點無關。而計都每約九年順行一週天的運動,與月球近地點或遠地點的拱運動(apsidal

motion)10分相近,經比對《七曜攘災決》一書中所記元和元年之後共62年的計都躔度後,發現計都應指的是遠地點。

1/912 3 下一頁 尾頁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此一以羅喉為白道升交點 計都為月亮遠地點的說法,亦曾隨留學僧傳入日本,現今日本尚存有兩幅早期以九曜位置佔算星命的天宮圖,年代分別繫於西元1113及1268年,其中羅 計的躔度即依類似 七曜攘災決 的方式推步。第八世紀末,嘗造 符天曆 行於民間的術者曹士蒍,相傳著有 羅計二隱曜立成曆 一書。宋史 藝文...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若以現代的天文術語表示,此書中即定義月孛為月球繞地橢圓軌道的遠地點 月行最遲之處 顯然此時中國四餘中的月孛已將原先印度傳來的計都取而代之了。至於紫氣一曜,曆家多以為與閏餘相關,因約28年有10閏,故定義紫氣每28日行一度,亦即每28年行一週天。由於紫氣為四餘中唯一無天文學上具體相應意義者,故後世亦有...

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七政曆 在清初一直僅頒於直隸八府而不曾廣頒各省,而民間射利之徒為因應社會的需求,乃印售所謂的 便覽通書 以供術家使用。由於當時民間所印的 通書 中,許多內容仍依據傳統舊曆的規則,使用新法的欽天監為杜絕此一現象,曾於康熙10九年正月奏請全面頒行 七政曆 上因問大學士李霨的意見,李氏對曰 頒行亦無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