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章第五

2021-04-19 17:11:37 字數 1805 閱讀 4682

強弱沒有固定不變的格局,因時而易,因勢而易,也因怎么應用而易。唐朝的府兵(相似民兵)散佈在京城長安四周,戰時為軍,日常平凡為農,以此來對付地方藩鎮,增強中間集權。貞觀年間,確寔起到了這一作用。可是後來泰平承平日久,府兵驕逸散漫,安祿山等地方武裝作亂,府兵一觸即潰。

可見,是強是弱,癥結看怎么運用。

決議計劃於不仁者險。

注曰︰【不仁之人,幸災樂禍。】

王氏曰:『不仁之人,智無遠見;高超若與共謀,必有危亡之險。如唐明皇不同張9齡為相,命楊國忠、李林甫當國。有賢優良人,不願推薦,恐攙了他權位;用奸讒歹工資親信線人,表裡成黨,閉塞上下,以至祿山作亂,明皇失國,奔於西蜀,國忠死於馬嵬坡下。此是決議計劃不仁者,必有陰險之禍。』

釋評:仁者必具憐憫之心,能施惠澤於萬物。天空包括著大海,大海容納著雨露,而雨露又津潤萬物,故仁者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不仁者,小人也。因而,親正人必遠小人,親小人必遠正人。如若小人專權,政權就千鈞一髮了。

陰計外洩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斂之國,其財必削。」】

王氏曰:『機若不密,其禍先發;找事不成,後生凶患。祕要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動靜,返受災殃,必有敗亡之患。

秋租、夏稅,自有定規;廢用浩瀚,常是不敷。多斂民財,重徵錢糧;必損於民。民為國之基本,本若牢靠,其國安定;庶民失其種養,必有雕殘之禍。』

釋評:所謂陰計,目標是要出其不意,趁火打劫。其計既洩,故人便可知己知彼,明暗易形,強弱易勢,所以沒有不失敗的。

修禮者王,為政者強,聚斂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醫生,亡國寔府庫。厚斂**窮,民窮則國凋。所以古語云:『窮世界者,世界仇之;危世界者,世界災之。』

戰士貧,遊士富者衰。

注曰︰【遊士鼓其頰舌,惟幸煙塵之會;戰士奮其死力,專捍強場之虞。富彼貧此,兵勢衰矣!】

王氏曰:『遊說之士,以喉舌而進其身,官高祿重,必富於家;征戰之人,捨生命而立其功,名微俸薄,祿難贍其親。若不存恤戰士,重賞3軍,軍必將衰,後無決戰苦戰英勇之士。』

釋評:遊士說客,搖脣鼓舌,朝為平民,暮即鄉相。所以凡說客,惟恐世界穩定。世界大亂,才有他們風光的機遇。但是戰士浴血就義,渴想的是世界寧靖,閤家團聚。假如流血犧牲的暴屍沙場,遊說4方的身掛相印,這確定是一個戰亂流離的時期,像戰國年間便是這樣。

貨賂公行者昧。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王氏曰:『恩典無施,仗威權併吞民利;善政不行,倚權勢私事公為。欺詐庶民,變是為非;強取民財,返惡為善。若用貪饕掌國是,必然昏昧法式,廢亂紀綱。』

釋評:賄賂納賄明火執仗,冠冕堂皇地進行,是政治暗中的表示。

聞善疏忽,記過不忘者暴。

注曰︰【暴則生怨。】

王氏曰:『聞有賢善大好人,略時間歡樂;若見忠正能力,臨時敬愛;其有受賢之浮名,而無用人之誠篤。施謀良策,不願依隨;忠直良言,不願聽從。然有能力,如無一般;不同善人,必不能為善。

齊之以德,廣施恩典;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寬大,必容於眾;少有差錯,常記於心;逞一時之怒性,重責於人,必生怨尤之心。』

釋評:聽到正確的意見不採納,有了錯誤捉住不放,是殘酷的表示。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注曰︰【濁,溷也。】

王氏曰:『疑而見用懷其懼,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盡其誠。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懷恐憂,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從政,立事成功。』

釋評:德才兼備的強人究竟是少數,所以有才的可用其才而不能信賴他的人品;相反,有的可以完整信賴,由於其德性崇高,但不能委以重擔,由於才力不敷。這與『用人不疑』的原則彷佛矛盾,其寔否則,不可將之混為一談。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注曰︰【「刑者,原於道德之意而恕在此中;是以先王以刑輔德,而非專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則集,繩之以刑則散也。」】

遵義章第五

王氏曰 言雖忠直傷人主,怨事不幹己,多管有怪 不幹自己勾當,別人閒事休管。逞著聰慧,口能舌辯,倫人善惡,說人差錯,揭人短處,對眾恥辱 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傷人之禍殃。釋評 自己想博取剛直的名聲,而把他人置於抱屈枉,受 的境地,這類人本身是要遭殃的。戮辱所任者危。注曰 人之雲亡,危亦隨之。王氏曰 人...

遵義章第五

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堪實者耗。注曰 陸贄曰 名近於虛,於教為重 利近於實,於義為輕。然則,實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實。名實相資,則不耗匱矣。王氏曰 恃己之勇,妄取強勝之名 輕欺於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寬,事業難成 功利自取周新春七政四餘網 www.d5168.com,民氣不伏。霸王不同賢達,倚自強能...

遵義章第五

多許少與者怨。注曰 失其本望。王氏曰 心不誠篤,人無敬信之意 言語虛詐,必招怪恨之怨。歡樂此間,多許人之財物,懊悔慳吝 卻行少與,返招怪恨 再後言語,人不聽信。釋評 答應的多,兌現的少,這是結恨記仇的一個首要原因。既迎而拒者乖。注曰 劉璋迎劉備而反拒之是也。釋評 招攬到人材又不同,就像宴客而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