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中的卦象變化與時位原則

2021-04-18 00:49:02 字數 1196 閱讀 1982

《周易》研究中的卦象變化與時位原則

一  《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繫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絡在一起的。

1、 天道執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繫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執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二 《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執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後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並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肝 膽的病理變化與夢境(中)

因此,不要輕易去做膽囊的切除手術,肝分泌的一些毒素或者是不需要的東西還需要通過膽來排出。李代桃僵,捨車保帥 用在這裡就是這個道理。膽替肝充當排洩渠道的作用,如果沒有這個渠道,治病就很困難。例如,當女性還有月經的時候,肝膽系統的病好治,當閉經或絕經以後就不好治了。很多人提前閉經,渾身鬧出病來就是因為沒...

肝 膽的病理變化與夢境(中)

肝實寒症是四大型別裡面最難治的一種病症,想把肝實寒中的瘀血痰核化掉還需要注意飲食。平常飲食裡面多吃一些稍微辛而且芳香的東西,比辛辣的食物刺激量稍微小一點,但是能觸動到人的辛和芳香,給人一種宣散的感覺。另外,還可以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如土元 全蠍 蜈蚣等。很多病人看到這些藥的名字就不想吃,但是這些對...

肝 膽的病理變化與夢境(中)

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肝膽有邪火,表現出來的就是剛愎自用 武斷,喜歡給別人拿主意,給別人當家。不管別人是否同意他這樣做,擅自做出這些舉動,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和指揮欲。孔子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這樣的人是 己所欲,要施於人 肝膽有邪火的父母容易失職的地方就在於把他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行灌輸給孩子,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