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代定名多與易經有關

2021-04-14 19:43:54 字數 1271 閱讀 7504

古代朝代定名多與易經有關

史上許多帝王為確保社會統治的安寧性以及牢固性,除了本身及周圍的文武大臣紛紜告急《易經》,並以《易經》為管理世界的學問以外,乃至連朝代名稱及帝王的年號也告急於《易經》。如蒙古天子元世祖忽必烈採納漢族權要劉秉忠的建議,改國號為「元」,他是依據《易經》的《乾、彖》中「大哉乾元」的含意取意。又如明代的「明」字取自《易經》中《乾、彖》「大明終始」之義。大明為日,而日又是宇宙間主宰光亮之物,日月如天,故取朝代名為「大明」。

除了朝代的定名,我國及其他東方國度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帝王們還廣泛採取《易經》起年號,如:漢武帝劉徹,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公元前1四0年)稱為建元之年。西晉司馬炎在公元二七5年取年號為「咸寧」,這是依據《易經》取自《乾、彖》:「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隋煬帝楊廣在公元605年取年號為「大業」,則來自《易經、繫辭上》「大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大德」。

唐代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二七年取年號為「貞觀」,等於汗青上稱為著名的「貞觀之治」時代。「貞觀」兩字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這兩字表現天地之道,也便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成長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規律便是「正」。所以宋代朱熹解釋這句話時說:貞,正也;觀,示也。「貞觀」以正示人也。實在質含意便是唆使人們依照社會天然成長規律去做。以當代語言來講,便是人們只要遵循客觀事物的成長規律,施展主觀能動性,與大天然諧調成長就能成功。

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七0年取年號為「咸亨」,則取自《易經》的《坤·彖》:「含弘泛博,晶物咸亨」。這裡的「鹹」是皆、都、感觸感染之意。「亨」是美的含意。連起來便是「皆美」、「都是美妙的」。

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舉不堪舉。讀者只要當真讀熟《易經》後,掀開史冊就明確。

趁便還要提一下的是,《易經》不但是中國文化的源流,也是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礎。

就以地處立錐之地的小島國日本為例,近代能以強盛的經濟位置,雄踞東方,而且能以環球矚目標民族凝集力活著界範圍內成長自強,此中全賴明治維新運動,由此奠基了國度民族走向強盛的基點。而「明治」(2023年-⑴九十二年)這一年號,也取自於中國《易經》的《說卦》:「賢人南面而聽世界,響(向)明而治。」所以在日本明治期間,全國上下掀起學易熱潮,乃至提出著名的:「不知《易》者,不能人閣」的組閣原則。

另外,日本的年號「大正」(1九十二年-⑴九二6年),也是取自《易經》的《無妄、彖》:「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昭以及」年號,又是取自於中國的《書經·堯典》:「庶民昭明,協以及萬邦」。

除了日本外,眾所諸知的南韓以太極圖為國徽。越南的民間用易已經是廣泛現象。

由此可知,中國《易經》不但影響著中國文化,也影響著整個東方文化。

[姓名知識大全 www.d5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