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文化趣談十二生肖

2021-03-31 08:59:25 字數 1272 閱讀 4400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 農曆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並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餈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並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體積最大的,與老鼠正成對比,所以人們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寓多或大。牛體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眾多而細密。古人以竹蒲作畫,以牛拉車載書,所以有「汗牛充棟」的故事。柳宗元文:「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出汗牛馬。」後人遂把書籍多稱為「汗牛充棟」,可見牛很早就沾染上了書香。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語文化的重要內容。

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綵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綵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搖籃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後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牛有四個囊,食下物後能反芻,食量很大,民人譏笑人食量大者為「牛肚」,稱人善飲的為「牛飲」,脾氣大的稱為「牛脾氣」。稱制止發脾氣或遏止說謊者為「扯牛鼻」。稱人行動遲緩如牛為「牛步遲遲」。買妻求草者被諷為「夯牛頭」,即戴假而具以遮羞之意。 (十二生肖 http:///shengxiao/)

牛以愚忠聞名。人們常把不智不肖,愚笨者稱為「蠢牛」或「飼牛」。古時譏笑目不識丁者為「青瞑牛」(瞎眼牛)。世人謂不明話意為「對牛彈琴」。稱譭譽由人為「呼牛呼馬」。正如從《莊子》所云:「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謂之馬。」形容賢愚利鈍不分為「牛驥共宰」。漢書中有「獨念牛衣涕泣時邪」一句,故後人形容貧賤為妻之貧苦境況為「牛衣對泣」。韓愈雲:「牛溲、馬勃、敗鼓之皮」,後人遂形容極細微之物著也有用處,所謂「牛溲馬勃」。

兔的文化趣談十二生肖

兔 在中國是一個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與人類的生命 人們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連。兔 是動物兔的象形字。漢代許慎 說文解字 解釋說 兔,獸名,像距後其尾形。其甲骨文 篆文描畫的正是 兔 的長耳短尾的形象。兔 與 菟 相通。菟 就是牽藤寄生的草本植物 菟絲 也叫 菟絲子 又名 女蘿 或寫作 兔...

豬的文化趣談十二生肖

豬,本性憨厚,不喜爭權奪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覺得豬懶惰 不思進取 坐吃山空,是不奮鬥的表現。在人們的心目中,豬恐怕是最老實的家畜,它不象狗那樣精靈,懂得主子的心思,跟隨主人前後,極盡討好之能事。而豬長著一副圓乎乎,胖敦敦的憨厚相,吃了就睡,餓了就吃,顯得老實本分。豬的懶惰在動物是出了名的,豬之...

虎的文化趣談十二生肖

虎是山中之君 百獸之王,人們愛虎而畏虎。因此人們也將虎視為凶猛 殘暴的動物,民間有不少打虎的傳說,出現了不少獵虎 打虎 射虎的猛將與壯士,從漢代射虎入石的李廣虎將,到黑旋風李逵為救母而殺虎 行者武松於景陽岡打虎 等等。這些故事在今天看來,對於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搶救並保護現已瀕臨絕種的老虎的現實而言,...